December 12, 2013

酒後亂噏───遲來的生日禮物

十日前返中大品嚐《佳釀》,坐在曾經熟悉的人文館,看著偏色得就像加了濾鏡的片子,出乎意料的滿足。座談會完結後,我餓著肚子由新亞行到火車站乘港鐵回家,腦海中不斷重現片中的畫面,思索著一個問題:什麼是青春?

追尋夢想──不正是我近年創作劇本的母題嗎?今次從另一個角度去感受,去想像,腦袋停不了,令我餓上加餓。又,如果將「餓」譯成 "aspiration",便很貼近我對青春的理解,這與年齡沒有直接關係,與成就沒有直接關係。關鍵是,對生命有渴求。此時此刻,你在乎什麼?你想做什麼?

想了又想,如果老師真正教給學生的,是學生忘記之後剩下的東西;如果電影真正帶給觀眾的,是情節淡忘之後剩下的感覺;那麼,Donna和《佳釀》帶給我什麼?

我眼中的這瓶《佳釀》,由兩條父子情線作為骨幹,以中大生搞酒莊和爸爸酒舖結業危機作為戲劇矛盾,描繪一家人和兒子同學追尋自我的歷程。看得滿足,全要有三個原因。第一,全片大量在中大取景,拍出中大很美的一面,中大人看得尤其窩心。取景非常切合主題,大學生思潮澎湃,對生命價值的追尋來得自然、率真、可愛而不造作,他們的生活質感說話和造型,與觀眾「那些年」的經歷產生強烈共振。

第二,大部份角色非由專業演員擔演,其「自然演法」為這個平實的故事賦予真摯演繹。全劇沒有大事發生,沒有絕對好人,沒有道德批判,風格一致。個人很喜歡這種平淡,好像被邀請到一個舒服的cafe,聽著柔和的音樂,其餘的由我想像。然而,「自然演法」也有其局限。角色之間的關係演不出來,令說服力減弱,例如家人客客氣氣,不似親屬;前度之間的恩怨和曖昧未能拿捏,也許有點可惜。

第三,甫開場我便盤算著,究竟哪個角色是編劇的視點?結果我驚喜地發現,幾乎每個角色都是編劇的分身,縱使背景設定不同,但同樣流露著一些純真氣質和幽默感。一眾角色各有追尋、苦惱和成長,他們與觀眾同行,引領我們從多視點、多角度去品嚐青春。

感謝《佳釀》給我的滿足和堅持下去的動力。給了三個讚之後,最後分享三個主觀願望。第一,如果配樂可以減少一點便更舒服。好食的魚蛋不需要太辣的咖哩。有幾個位音樂一出,插入靚shot蒙太奇;心想,難道導演擔心故事有點悶,想叫醒觀眾?傻豬豬,別擔心,剪短十分鐘更爽,維持原判也沒所謂。第二,戲名應該有更吸引的選擇吧。第三,個人強烈希望加強兒子暗戀酒莊P的伏線,並將故事收結於二人淡淡然的開始,愈淡愈好,愈淡愈好......

就此收筆。老師,生日快樂!

November 01, 2013

星夢餘悸

原文刊於《新世紀月刊》2013年11月號「賣飛佛」專欄


20131013日晚上,我和超過數十萬香港觀眾一同見證著星夢傳奇的誕生,戰情之激烈令人血脈沸騰。參與全民投票的觀眾,竟然超過20萬人。最後冠軍是獲得16萬票的鄭俊泓,而亞軍鄭世豪所得的4萬多票,比立法會議員所得的支持還要多。一夜之間,他們成為全城焦點,人氣急升。 

節目進行期間,收到很多手機訊息,皆因演藝組一班會友全心全意,異體同心地鼓勵我們的新朋友鄭世豪先生,更一起祈願他能發揮最佳水準,用歌聲打動觀眾。今次他奇妙地失而復得參賽機會,憑實力闖入決賽,在台上創造佳績,獲得廣泛認同,實在令人振奮和感動。正因如此,筆者看得特別投入,節目完結後,依然心跳加速,腦海裏不斷思索著節目背後可供解讀和玩味的意義。 

我認為《星夢傳奇的成功,除了因為節目能讓觀眾盡視聽之娛外,也許是基於港人對「懷才不遇」的共鳴20多位參與星夢的藝人,不少在圈內打拼多年,苦無發揮機會,有的未曾遇上伯樂,總的就是才華未展。這種難以向上流動的處境,不正是很多人為口奔馳而營營役役,漸漸迷失初志的寫照嗎?眼見參賽者有一絲希望,心中不期然為他們打氣。投入看星夢,可能因為有這份身份認同。

又想到,雖然我們身處於狹窄的經濟架構,不利從事文化藝術或創意工業,年青人也埋怨機會愈來愈少;但從星夢的受歡迎程度可見,人們仍然相信,有夢的人忠於自己,可以創造傳奇。無論是評判主持或參賽者本身,都不斷在節目上強調通過努力而獲得成功。什麼「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」、「總有出頭天」這些陳腔濫調,曾幾何時被殘酷現實磨蝕得所餘無幾,但說到底我們還是相信的。

感恩的是,自己有幸接觸到日蓮大聖人的佛法,明白只要持續信行學的實踐,便可通過唱題令自身生命的旋律,與大宇宙的韻律吻合而產生善的果報。這種修行方法,讓我們與環境和身邊的人產生協調,發揮最大潛能。只要一念強盛,不但能夠遇上伯樂,一展抱負,甚至能成為別人的伯樂。就算夢想很遙遠,環境非常緊絀,創價青年仍會朝向目標付出三倍努力,不是因為結果會帶來成功,而是因為這是師匠教導我們的生活態度。奮力追夢的過程,就是傳奇。

October 01, 2013

人人都是《狂舞派》

原文刊於《新世紀月刊》2013年10月號「賣飛佛」專欄

如果今年只看一部電影,我看《狂舞派》。

沒有明星掛帥、沒有3D動畫、沒有爆破場面,有的只是年青人追尋夢想的那團火,配以百份百香港情懷,已令我看得血脈沸騰,感動至深。這部起用全新人的青春跳舞片,從製作上跳出香港電影只有中港合拍片或低俗重口味的悶局;從創作上突破了該電影類型的勵志公式,注入角色的立體感和港式幽默;從意義上更讓戲中的人物,甚至入場的觀眾跳出自身的框框,重拾熱血。如此佳作,難怪可以引起持續的熱烈討論和真誠推介,並一直上映。

「為了夢想,你可以去到幾盡?」

這是《狂舞派》的主題,現在成了熱門話題。在香港,不知多少人被愁雲慘霧所籠罩,常掛在口邊的是:「冇計啦」、「搵食啫」、「唔輪到我揀」。也許每個人曾幾何時都有所追求,人人都是狂舞派,只是被生活消磨。問題是,沒有追求的生活,還是生活嗎?有人說,故事背景是大學生活,學生還有夢,出到來社會就知死。然而,夢想與現實必定是二元對立嗎?戲中的舞者剩下一隻腳都要跳,練太極被人取笑都要練,沒有勝算都要迎戰,因為他們有一團火,知道自己追尋甚麼!該片導演曾向多位電影老闆推銷這個製作計劃,卻被認定為「冇得搞」。他排除萬難,終於遇上伯樂,加上電影發展基金的支持,才能艱難開拍,結果有口皆碑,絕對是一次堅持「初志」的絕佳示範。

人生師匠池田先生經常提點我們,不要忘記「初志」,他曾經指導:「所謂青春,其實不光是身體和年齡上的年輕。當一個人為青年時的夢想奮發終身,青春之光就能照耀終身!」。最近筆者為籌備新劇,去位於石硤尾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視察場地,原身是一幢工廠大廈,現在是設有黑盒劇場、展覽空間和藝術工作室的藝術村,開放給市民近距離接觸藝術。適逢中心正舉辦「手作市集」的大型活動,結集不少年青人分享和展銷他們的原創手工藝品,現場非常熱烈,充滿創意生氣,相信他們都是「狂舞派」吧!

話說回來,藉著十一月初演出的機緣,我們邀請了學會於同場展示「希望的種子」展,向公眾宣揚一個人的作為有多大,鼓勵大家掃去心中的無力感。是次活動走入社區,展覽方面費用全免,值得約同好友參與,一同下種。

August 01, 2013

舊歌新唱再想像

原文刊於《新世紀月刊》2013年8月號「賣飛佛」專欄

香港的唱片舖買少見少,身邊愈來愈多朋友不再買唱片。雖是如此,筆者仍然情不自禁要分享心頭好,吸引大家聽聽。畢竟聽歌是輕鬆舒服的心靈打掃,有助耳根清靜。如果嘗試咀嚼歌詞,更可牽動情感,甚至拉闊想像。最近在家中經常播放的兩張唱片,同樣是擁有天籟之聲的實力派歌手,舊歌新唱的特別專輯。說的是王菀之的《晴歌集》和張敬軒的《Pink Dahlia》,兩碟合共20首歌,給您不同的觸動。

有人覺得舊歌翻唱了無新意,只是唱片公司但求隱陣的搵錢技倆,筆者不太認同。曾經聽過不少舊歌重新編曲後,由另一位歌手演繹出來,感覺煥然一新。張敬軒的《Pink Dahlia》大碟,唱出十位香港女歌手各一首金曲的全新韻味,在編曲方面實在不無驚喜。首推男聲演繹陳慧嫻二十多年前的〈夜機〉,瀟灑又撇脫的音樂,與哀怨的歌詞擦出微妙火花。「原諒今宵我告別了,活潑的心像下沉掉」不再是失戀告白,而是給自己打氣,逃出生天的出發式,不得不佩服製作人的功力。

在不同年紀感受一份歌詞,會產生不同的體會和聯想。王菀之翻唱的〈細水長流〉,曾被很多歌手演繹過,但這個版本給我的震撼完全是另一個層次。華麗的管弦樂伴奏,配以脫俗清純的歌聲,昇華了歌詞的感染力:「不管為何 沿途如何 它都長流 鐵和石也可割破 這是過山的河水」……第一段已經深深打動我,帶著我的思想旅行。所謂細水長流,即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。是真正的愛情?是永遠的生命?是如水的信心?最後一句「怎可不奔向你」,這個「你」不就是人生師匠麼?


這兩張唱片不斷播放之時,燃起我內心一個埋藏已久的願望:在有生之年,可參與為學會歌譜上新詞,或重新演繹,向新生代傳承曲中的精神價值。還記得幾年前為幹部研修構思過一個追溯「學會歌精神」的學習活動,當時明白到幾首「飲歌」背後的心意,實感到師匠和前輩的偉大。幾十年來,這些歌曲不知為多少人灌進勇氣,在漠不關心的社會放光,絕對是細水長流的實證。作為弟子,如果可以出一分力,是何其幸福的事!雖然很多人說不可能,但我相信願望可成真。

July 05, 2013

當博物館變成遊樂場

原文刊於《新世紀月刊》2013年7月號「賣飛佛」專欄

博物館一向給人嚴肅、高深和沉重的感覺,與香港人事事講求「快」、「爆」、「爽」的生活習慣,可謂風馬牛不相及。印象中的香港人,去到大英博物館,最緊要在門口拍照,證明到此一遊。之後站在展品前拍照,拍的是自己大頭相,離開前買限量版T恤,不消大半天,完成所有指定動作,安心上旅遊巴,多麼的標準化!有否想過,其實博物館都可以很好玩,甚至好像一個遊樂場,可以引發無限想像?

香港文化博物館最新的主題展覽「藝想天開︰啟迪潛能之旅」,也許給你煥然一新的體驗。該展覽以美國心理學家候活加德納(Howard Gardner)對兒童多元智能發展的理論為基礎,邀來16位從事不同媒介創作的藝術家,透過建築、繪畫、雕塑、新媒體、時裝設計、平面設計、漫畫、音樂、裝置及插畫等創作方式,為觀眾打造一個活潑互動的藝術空間。觀眾可以天馬行空地想像,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,探索和感受藝術的樂趣。雖然這次展覽主要為引發小朋友的興趣和家展的關注而設,但絕對是一個老少咸宜的「文化藝術遊樂場」。

和太太帶著20個月大的小兒走進這個遊樂場,門外寫著:「孩子,你的夢想是什麼?」。該導讀文章指出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,各在不同的潛能。這與佛法強調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性,「櫻梅桃李,各展所長」,可謂一脈相承。看見兒子在場內砌積木、玩敲擊、試造型、在投影前跑跑跳跳、在玻璃窗上隨意畫畫,好像在快樂地追尋他的所想。這令我突然想起,當初為他取名「李想」,就是希望提醒他和身邊的人,要追尋自己的理想。至於「秘沉」於文底的意義,就是「想」字入面的「心」和「目」,要打開心目看世界。多年的學會活動和信心修行實證到,能夠以信心為基本,定可發揮潛能,創造所願滿足的人生。作為家長的我們不必做怪獸,不必做直升機,可以做人,可以成佛,哈哈!

人生師匠池田先生曾經說過:「文化與藝術從內在解放人」。「藝想天開︰啟迪潛能之旅」就是這樣的一次快樂旅程,展期至本年9月下旬,值得推介。筆者提提你,香港不只有迪士尼。

July 04, 2013

一路好走再回首(四)想死?不想死!

活著太好,沒想過要死。關於死亡,卻思考過很多,其中給我最大震撼的是〈西藏生死書〉,真希望抽時間再看。也許因為死後世界是未知之數,容易令人產生恐懼,同時又覺得很神秘,很有趣。小弟自懂事以來不時出入殯儀館,替會友誦經,或協助儀式進行,視死亡為莊嚴的人生必經階段。然而,《愛喪事家庭》這個戲,對某些人來說,是避之則吉的禁忌,但對更多人來說,不失為一個吸引的題材。
 
度劇本期間曾在facebook邀請朋友,列出最經典的自殺名人,怎料獲得百幾個回應,當中不乏有質的討論,有人甚至查證後再回應。原著小說提到的三島由紀夫、阮玲玉、梵谷、阿倫杜林、瑪麗蓮夢露、海鳴威等,原來大部份都為人所熟悉。看見死人主題頗受歡迎,暗自歡喜,心想票房應該不成問題。話說回來,根據當時投選所得,最受歡迎的自殺名人,是中國的屈原。難道大家對一年一度的公眾假期感恩?還是對懷才不遇產生自我投射?真是不得而知! 

巧合的是,《愛喪事家庭》在端午節入台,而那天亦是先父的生忌。五年前爸爸返回大宇宙,是我近距離接觸死亡的經歷,對生命無常、家庭、宿命和使命,有深刻的體會。另一個巧合是,劇中Alan告訴家人考第二名時,爸爸嚴厲地反問他「點解唔考第一」;這句對白其實是飾演爸爸的Ken兄排練時自爆的,但真的在我讀小六那年出現過。當時我感到很無癮,結果下學期發奮考了第一。我再沒有機會問爸爸那是「激將法」還是「過口癮」,但必須感謝他一直給我絕對的自由。畢竟選讀新聞系、貼錢搞話劇、免費寫歌詞、全情投入信仰活動,在某個角度來看,很容易誤以為不切實際,但自己至今仍可隨心所欲,不得不感謝家人。如果將來李想考演藝,我和太太定必全力支持,兒子有演出更要訓身sell飛!
 
眾志成城骨騷過後,隨即投入11月黑盒劇場快樂藥》的創作和埋班工作。(差點忘記還有日間不太輕鬆的工作,別以為我是全職搞創作的!)今年果真超充實,超滿足!我們希望讓新加入的朋友有更大參與和發揮,給觀眾另一種觀劇經驗。

究竟在怨氣爆燈,火氣十足的生活中,如何尋找真正的快樂?我們嘗試於〈過得還不錯的一年:我的快樂生活提案〉(The Happiness Project) 書中發掘靈感。
 
11月7至10日,約定大家,與眾同樂。

June 22, 2013

一路好走再回首(三)輪住嚟選

幾年沒有搞casting,上一次是有骨戲的創團作,參與的都是被邀請的朋友,不算是公開遴選。印象中十多年前糊塗戲班的《床上戲 地下情》、《禽畜集團》和《七飛》都有搞casting,但主要角色都沒有選中新來者,感覺上搞遴選的marketing作用比選角功能還要大。

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。在舞台劇的排練歷程中,導演和演員是埋身肉搏的親密戰友,彼此的溝通、了解、信任、默契和欣賞,是合作關係的基石。再者,一起創作時的微妙互動,很大程度上是源自大家共同的閱歷、品味、對表演的取態等。去到某個年紀,不想重新來過。辛苦建立了互信,便繼續合作,小圈子自然形成。

還有,出盡九牛二虎之力,幾經艱苦才搞得成一個戲,當然不想冒太大風險。正如歌手一年都未必出到一張唱片,還會起用新仔負責曲詞編監彈嗎?會,很少。對新來者的憂慮包括,會不會玩失踪?鬧情緒?不咬弦?扮大牌?冇貨交?唔sell飛?唔like周街唱?這些都是不能控制的。雖是如此,但《愛喪事家庭》是有骨戲幹事會成立,以及設立排練室之後第一個製作,大家都希望通過遴選吸納新血。還有,考慮到劇中幾個角色的年齡設定,實在有需要搵年輕演員加入。

三月中進行遴選,通過輕巧的網上宣傳後,反應出奇地好。作為藉藉無名的業餘劇團,竟然有幾十人報名,大部份準時出席,而且看來都很認真。能夠從公開遴選中找到可靠的助導、演員和整個後台團隊,確是上天的恩賜,可謂喜出望外。雖然未有充份的磨合就要上戰場,而且新人真的很幼嫩,令排演比平常吃力得多,但有緣與熱衷戲劇的新一代結識和合作,為劇團注入了新力量,絕對值得。

Who deserve a cast? 這是選人過程中我不斷問自己的問題。個個都話有興趣、有心、有熱誠,有半點天份的人俯拾皆是,受過專業訓練仍少有發揮的人大有人在。那誰?

唯有相信直覺,相信緣份。再次感謝一班有緣人,也感謝導演和編劇的信任。

~待續~

June 20, 2013

一路好走再回首(二)一劇之本

以《找死專賣店》小說為藍本去創作新劇,絕對是一場賭博。話說去年編輯《售氣帝國》場刊時,想到要預告翌年演出,恰巧在屋企樓下的三聯書店看到這本書,被書名和故事大綱深深吸引。我站著打書釘,看到第三章決定買下,回家看到第八章便放低,因為演出在即,已經沒有時間看書了。

直覺告訴我,這個題材符合有骨戲娛樂性與社會議題並重的方針,絕對有得搞,但需要重新創作。自問力有不逮,靈機一動之下,約了力高師兄出來傾談。剛好他在工作上有重大轉變,渴望花多點時間在戲劇和創作上,加上過往合作所建立的信任,大家一拍即合。還記得幾次度橋過程中,我們分享了對自殺、安樂死、生命價值、五十年後的香港、未來世界的困局等重大問題的想法。始料不及的是,原來大家的價值觀很接近。我們希望今次的演出,給觀眾帶來歡樂、反思和正能量。經力高的妙筆一揮,零碎的意念頓時變成完整的初稿,餘下的修飾工作相對輕鬆。有了一劇之本,我們的希望逐步得以實現。

能夠和力高合作編劇,感覺很特別。話說我在中大新聞系讀書時,有不知多少日子躲在劇社房看前人的劇本。當時保存在那裏的所有劇本,我都看過不只一次。感覺就像小和尚每日在樹叢間偷睇師兄練功,然後企圖打出一招半式。其中,以力高的劇本印象比較難忘,究其原因,主要是其字跡比較像人類的手筆,清晰易看。另外,是因為他的劇本在通俗之中滲透著機靈,很接近觀眾,主題夠鮮明。十五年後的今天,我仍然記得《歪咪》、《雙情證》和《點解死得咁過癮》三劇的戲軌,後者與《愛喪事家庭》不無相呼應之處。

坦白說,受著一大堆精彩劇本的剌激,我最大的感覺除了興奮,就是自卑。幸好,在好友和老鬼的鼓勵和幫助下,我沒有妄自菲薄,反而積極修煉,不斷從實戰中學習。

1998年加入糊塗戲班,小弟首個參與後台工作的演出《餐室內美麗》,以及2001年首個(亦是唯一一個)參與幕前演出的《禽畜集團》,兩劇都由力高擔任聯合編劇。但據我在樹叢間所見,其編寫的部份幾乎都被刪走或大幅修改。之後,到我全方位參與糊塗製作的幾年間,未曾見他為劇團寫過一頁劇本,有點可惜。

今次合作寫劇本,多少抱著粉絲的心情,既光榮,又暢快,得著甚多。話說回來,演出版本得以完善,多得導演、助導、一眾演員、尤其是Ken兄的建議和提點。大家齊心合力,令整個製作充滿家的感覺,非常貼題。

這場賭博,我們贏了。

~待續~

May 22, 2013

壹壹貳零

不知何時開始,每次搞戲產後抑鬱,都會撰文分享製作點滴,公諸同好之餘,也是心理治療。戲還未上演就開筆,還是第一次。事緣在開演前三星期,看見票房達標,感觸良多。

2013年,有骨戲的目標是在350座位的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公演《愛喪事家庭》,做4場,8成入座,接觸1120個觀眾。這個數字,對我意義重大。

2005年,當時還在糊塗戲班打拼,可算是最後一個訓身的製作吧!我們的目標是在300座位的文化中心劇場公演《翻叮卡啦騷》,做5場,7成半入座,就是1120個觀眾。事隔八年,仍然記得推飛推到最後一刻的日子。

話說那是另一次危機管理的習作。憑著比劇本更劇本的計劃書,我們僥倖book到場地,但原定的計劃泡湯;作為幹事會的成員,唯有在公司嘔個故事大綱出來,晚上開會拿來討論,結果後備變了正選。之後參與寫劇本、寫歌填詞、音響設計、錄像度橋、建立網站、宣傳推廣等各方面的工作,一身人情債,卻又很回味。

八年前最終未能達標,賠本收場。輾轉離開了糊塗,心態和期望也有所轉變。曾告訴自己:只搞戲,不搞團。於是跟太太成立有骨戲,單拖出錢,輸晒即收。

2009年搞第一個戲,目標接觸500觀眾,在沒人認識的JCCAC達標。
2011年搞第二個戲,目標接觸700觀眾,在開始有人識的JCCAC達標。
2012年搞第三個戲,目標接觸900觀眾,在人稱死場的青年廣場達標。
2013年搞第四個戲,未入場便達標。除了感恩,還是感恩!

八年了,神奇地返回1120這一點。真的想過要放棄,畢竟很清楚自己各方面的局限。不如乖乖地做個維園阿伯,閒時睇睇戲,噴噴口水便算。然而,骨子裏的正能量不斷地推動我,無論製作條件幾緊絀,都勇往直前。今天的1120,不只是觀眾量,也不只是製作規模。正如「一路好走」,我們是有使命的。究竟是什麼?要明白的,便會明白。
 
慶幸沿途有你。

P.S. 入台前一天最新數字:1,368。全院滿座,多謝支持!

~待續~

May 01, 2013

一路好走

原文刊於《新世紀月刊》2013年5月號「賣飛佛」專欄

「你的人生很失敗嗎?
 有了我們,你的死保證成功!」

以上是法國黑色幽默小說《找死專賣店》的宣傳句子,故事環繞一家有口皆碑的老店,代代販賣創意自殺產品,保你安心上路!屠家靠著別人的悲傷和苦悶維生,以幫助素未謀面的人告別這個討厭世界為使命。家裡每個人都死氣沉沉、愁眉苦臉、了無生氣,與祖業可謂絕配。但是天意弄人,殺出一個「不肖子」,熱愛生命的小兒子最愛笑,甚至把店裡的自殺產品掉包,隨時令百年基業毀諸一旦……
 
作者尚.德雷筆下明目張膽地以販賣自殺維生,其超凡的想像力和鬼才實在絕讚該書在法國掀起熱潮,後來被改編成動畫上演。書中所有事物和角色都以自殺名人來命名(如梵谷夢露海明威等),而找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,人人都有生無可戀,或是雖生猶死的經歷。這一片愁雲慘霧,與瘋狂惹笑的自殺產品形成強烈反差,再由小兒子的正能量貫穿劇情,產生非常有趣的荒誕感,甚至給讀者某種感情宣洩。奈何以為大團圓之際,結局卻是反高潮。小兒子給家人重拾希望後,竟讓生命劃上句號。難道當一個人完成使命之後,他的唯一出路就是死亡?
 
作者讓我再次審視佛教永遠的生命觀和強調生命尊嚴的核心價值。池田師匠曾解釋到,佛法認為本源的「我」是與大宇宙的生命相通。而且這個「我」永遠進行不滅的活動,有時「生」,有時採取「死」的形態,這就是「生死不二」的思想。還記得多年前5.3總會,我和拍檔創作和平飯店之生死不二》一劇,表面寫的是情,但更主要是寫:如何在苦難之中勇敢地活下去。我特別喜歡小說中店子的名字:一路好走對往生的人如是,對在生的人更如是
 
雖然小說的結局可能帶來一份遺憾,但筆者認為值得推介;畢竟文中有不少令人會心一笑的點子,亦有很大空間給大家反思。話說回來,這是小弟首次看罷一本小說之後,隨即決定改編成為舞台劇上演。內心很渴望給這個故事另一個出路,於是創作了《愛喪事家庭》這齣喜鬧劇。有興趣的朋友,六月十四至十六日,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見,一路好走!

April 07, 2013

十年前後

原文刊於《新世紀月刊》2013年4月號「賣飛佛」專欄

2003年沙士襲港,令1,755人受感染,奪去299條寶貴性命。這場世紀疫症將香港打入歷史性的低谷,有人經歷生離死別,有人慨嘆百業蕭條,同時讓我們見證同舟共濟,人間有情。轉眼十年,近來電視播放各個系列的《沙士十年》特輯,一幕幕刻骨銘心的集體回憶重現眼前,從威院到淘大,感覺「這麼近,那麼遠」。

我們不會忘記,十年前人人自危,衛生意識大為提高,「洗手、洗手、洗手」成為當年的指定動作。後來疫症遠離,市民的衞生防護意識愈來愈鬆懈。今年港大民調發現,不足一半受訪者仍然保持正確洗手習慣。另外,只有一半人傷風感冒會戴口罩。超過三成受訪者更表示,在沙士兩年後已開始鬆懈。究竟,一場慘痛經歷給我們的教訓,隨時間流逝,還剩下多少?

我們不會忘記,十年前不幸殉職的沙士英雄,他們緊守崗位的犧牲精神,當年深深的打動過很多人的心靈。無線電視《沙士十年》第二集〈永遠的天使〉道出犧牲者「以另一種形式」繼續存在的動人故事,特別值得深思。例如沙士殉職醫生鄭夏恩的母校,成立了獎學金紀念這位校友。十年來有三十多人受惠,當中二十四位加入了醫護界,接受訪問的精神科醫生黎鎮麟及中醫師周艾丹更分享道,正是師兄的救人事蹟激發他們發奮讀書,立志成為醫護人員,改寫了他們的一生。

十年後的今日,不妨回望自己,我們有沒有因此而學懂珍惜自己,關心他人,並常懷感謝心?為甚麼有些人總是「十年如一日」,好像那場大難從來沒有發生?

大聖人御書教示:「大惡起則大善來」。沙士這種社會困境,應可理解為「大惡」。但當「大惡」出現後,「大善」便自動隨之而來?這種想法未免有點阿Q,筆者建議大家出席四月份青年佛學講座以正視聽。話說回來,我們身處五濁惡世,很容易受到元品無明的影響而停滯不前,甚麼深刻教訓都可以忘記得一乾二淨。然而,以妙法為根本,通過強盛的祈求,掀起變革的決意,方能努力實踐,一步一腳印去創造善的轉變。即使面對苦難,都可以「大善來」的智慧和行動勇往直前。

願與同志共勉。

February 03, 2013

扭轉悲慘世界

原文刊於《新世紀月刊》2013年2月號「賣飛佛」專欄


新年流流,走進電影院看《孤星淚》(Les Misérables),淚流披面,不太應節。這部作品帶給我的震撼之大,觸動之深,久久未能平復。回到家中急急上網,重溫幾首金曲,與小兒的尖叫聲混合成交響曲,洗滌著我的心靈。

幾年前看過中英劇團的舞台劇版本、奧瑪花曼主演的電影版,還有在倫敦欣賞了超讚的音樂劇演出。今回的電影版以音樂劇為藍本,粒粒皆星,又有現場收音的亮點,但始終不及現場演出來得震撼。劇中那些追捕和革命的場面,在旋轉舞台、導演調度和形體動作的絕妙配合之下,瀟灑又利落地展現在觀眾眼前。然而,作為偉大的作品,無論以哪個藝術媒介出現,其深刻的主題和角色才是靈魂所在。

多年前企圖拜讀雨果的原著《悲慘世界》中譯本,被書的厚度嚇怕而看了兒童版,但總算知道了故事骨幹。主人公Jean Valjean為了救濟外甥,偷了一條麵包而坐牢後來成功獄,在教堂偷竊受主教感化開展了新的人生,成為工廠老闆和市長,但一直警官的追捕;為了補償他曾對可憐的女工被開除視而不見的過失,他收養了她的女兒Cosette將她撫養成人,又在戰亂中拯救Cosette的愛人,最後迎接死亡

人生師匠池田先生在青年時代已讀過《悲慘世界》,當時正值戰火歲月,他憶述該書讓他「從黑雲密佈的時代和人生中掙扎出來,看到一道希望的光明」。難怪雨果一直在他的最愛之列。回望主角悲慘的一生不斷嘗試贖罪,企圖扭轉。筆者嘗試從宿命的立場來看,出生於動盪的時代,本身已經承受著一些「共業」。就算是為勢所迫,做了違背法律、道德和良心的事情,在嚴厲的因果法則下,又積聚了不少「惡業」,很難相信可以一筆鈎銷吧!

如此宿業深重,如何才能看到希望?星期日支持賣旗?一年做兩次義工便足夠麼?究竟應該如何行動,才能扭轉悲慘的宿命?日蓮大聖人教導,唱誦南無妙法蓮華經,實踐信行學,方為大善。通過學習日蓮佛法這門極為樂觀的人生哲學,勤勵修行,便可將自己生命中,甚至社會上、世界上悲慘的事情扭轉過來。

筆者相信,跟朋友暢談佛法,給別人灌進勇氣,與感化逃犯的主教同樣偉大扭轉悲慘世界,你和我都可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