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ly 05, 2013

當博物館變成遊樂場

原文刊於《新世紀月刊》2013年7月號「賣飛佛」專欄

博物館一向給人嚴肅、高深和沉重的感覺,與香港人事事講求「快」、「爆」、「爽」的生活習慣,可謂風馬牛不相及。印象中的香港人,去到大英博物館,最緊要在門口拍照,證明到此一遊。之後站在展品前拍照,拍的是自己大頭相,離開前買限量版T恤,不消大半天,完成所有指定動作,安心上旅遊巴,多麼的標準化!有否想過,其實博物館都可以很好玩,甚至好像一個遊樂場,可以引發無限想像?

香港文化博物館最新的主題展覽「藝想天開︰啟迪潛能之旅」,也許給你煥然一新的體驗。該展覽以美國心理學家候活加德納(Howard Gardner)對兒童多元智能發展的理論為基礎,邀來16位從事不同媒介創作的藝術家,透過建築、繪畫、雕塑、新媒體、時裝設計、平面設計、漫畫、音樂、裝置及插畫等創作方式,為觀眾打造一個活潑互動的藝術空間。觀眾可以天馬行空地想像,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,探索和感受藝術的樂趣。雖然這次展覽主要為引發小朋友的興趣和家展的關注而設,但絕對是一個老少咸宜的「文化藝術遊樂場」。

和太太帶著20個月大的小兒走進這個遊樂場,門外寫著:「孩子,你的夢想是什麼?」。該導讀文章指出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,各在不同的潛能。這與佛法強調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性,「櫻梅桃李,各展所長」,可謂一脈相承。看見兒子在場內砌積木、玩敲擊、試造型、在投影前跑跑跳跳、在玻璃窗上隨意畫畫,好像在快樂地追尋他的所想。這令我突然想起,當初為他取名「李想」,就是希望提醒他和身邊的人,要追尋自己的理想。至於「秘沉」於文底的意義,就是「想」字入面的「心」和「目」,要打開心目看世界。多年的學會活動和信心修行實證到,能夠以信心為基本,定可發揮潛能,創造所願滿足的人生。作為家長的我們不必做怪獸,不必做直升機,可以做人,可以成佛,哈哈!

人生師匠池田先生曾經說過:「文化與藝術從內在解放人」。「藝想天開︰啟迪潛能之旅」就是這樣的一次快樂旅程,展期至本年9月下旬,值得推介。筆者提提你,香港不只有迪士尼。

July 04, 2013

一路好走再回首(四)想死?不想死!

活著太好,沒想過要死。關於死亡,卻思考過很多,其中給我最大震撼的是〈西藏生死書〉,真希望抽時間再看。也許因為死後世界是未知之數,容易令人產生恐懼,同時又覺得很神秘,很有趣。小弟自懂事以來不時出入殯儀館,替會友誦經,或協助儀式進行,視死亡為莊嚴的人生必經階段。然而,《愛喪事家庭》這個戲,對某些人來說,是避之則吉的禁忌,但對更多人來說,不失為一個吸引的題材。
 
度劇本期間曾在facebook邀請朋友,列出最經典的自殺名人,怎料獲得百幾個回應,當中不乏有質的討論,有人甚至查證後再回應。原著小說提到的三島由紀夫、阮玲玉、梵谷、阿倫杜林、瑪麗蓮夢露、海鳴威等,原來大部份都為人所熟悉。看見死人主題頗受歡迎,暗自歡喜,心想票房應該不成問題。話說回來,根據當時投選所得,最受歡迎的自殺名人,是中國的屈原。難道大家對一年一度的公眾假期感恩?還是對懷才不遇產生自我投射?真是不得而知! 

巧合的是,《愛喪事家庭》在端午節入台,而那天亦是先父的生忌。五年前爸爸返回大宇宙,是我近距離接觸死亡的經歷,對生命無常、家庭、宿命和使命,有深刻的體會。另一個巧合是,劇中Alan告訴家人考第二名時,爸爸嚴厲地反問他「點解唔考第一」;這句對白其實是飾演爸爸的Ken兄排練時自爆的,但真的在我讀小六那年出現過。當時我感到很無癮,結果下學期發奮考了第一。我再沒有機會問爸爸那是「激將法」還是「過口癮」,但必須感謝他一直給我絕對的自由。畢竟選讀新聞系、貼錢搞話劇、免費寫歌詞、全情投入信仰活動,在某個角度來看,很容易誤以為不切實際,但自己至今仍可隨心所欲,不得不感謝家人。如果將來李想考演藝,我和太太定必全力支持,兒子有演出更要訓身sell飛!
 
眾志成城骨騷過後,隨即投入11月黑盒劇場快樂藥》的創作和埋班工作。(差點忘記還有日間不太輕鬆的工作,別以為我是全職搞創作的!)今年果真超充實,超滿足!我們希望讓新加入的朋友有更大參與和發揮,給觀眾另一種觀劇經驗。

究竟在怨氣爆燈,火氣十足的生活中,如何尋找真正的快樂?我們嘗試於〈過得還不錯的一年:我的快樂生活提案〉(The Happiness Project) 書中發掘靈感。
 
11月7至10日,約定大家,與眾同樂。